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蒙庚阳的教学后记

——自娱自乐的教学园地

 
 
 

日志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后记  

2015-12-27 21:52:04|  分类: 教学反思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后记

蒙庚阳

 

 因为家庭与身体等种种原因,已经有两年半的时间没有继续接着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学后记 这是上必修二时的最后一篇)的内容写教学后记了,即使中途有些新的想法,偶尔也会动动笔,那也是很零散的内容(如:“细胞器的结构”教学后记倾听学生的假说与质疑“伴性遗传”教学后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后记2等)。在没有写教学后记的这段时间里,教学一直处于“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状态,精力的分散,让自己的教学陷入了低谷,也因此从高三年级调到了高二年级。回想起来,坚持写教学后记的那段时间里,对提高课堂教学确实有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对教材的认识与把握更为深刻,课堂更容易驾驭,课后的心情也更为舒畅。

今天开始,想按照教学的同步重新补充必修三的教学后记,最终形成必修(包括一、二、三个模块)内容相对完整的课堂教学后记,也就完成了这几年来“坚持写教学后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心愿,这才与博客的主标题:“蒙庚阳的生物教学后记”相吻合。人呀,有些时候也只有逼着自己学习,才可能会有些许进步。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是人教版高中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的内容,本章书是学习必修三其他章节的基础,因本章书给出了“稳定”这一统领必修三所有知识的核心概念,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第一章也起到统领全书的作用,那么,该如何把这一思想渗透到第一章的课堂教学中去呢?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记录以下几点教学过程(或体会)。

1用有氧呼吸的总分反应式作为本章教学的主线

这一届的教学没有按照必修一、二、三这样的教学顺序去完成必修模块的内容,而是按照必修一、必修三、必修二、选修一的顺序来安排教学顺序,至于这样做有些什么优点,依我看,只是教学习惯问题而已,因有教师认为必修二高考分值比重不大,花过多时间在必修二不划算,提前把必修三完成,防止在必修二控制不了教学进度而影响到其他知识的学习。毕竟必修三与必修二相对独立,先上哪一个模块,基本没有多大影响,我自然服从组上的统一安排,所以,在完成了必修一的教学后,接着进入必修三的教学,用有氧呼吸的总分反应式作为教学主线,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1课堂引入

先让学生动笔默写有氧呼吸的化学总反应式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后记 - 永恒的追求 - 蒙庚阳的生物教学后记

 

接着就可以让学生思考:

1)有氧呼吸进行的场所在哪里?(问题设置目的:巩固复习)

2)就人体而言,反应式中的葡萄糖最初从何而来?又是如何通过哪些途径层层进入细胞内的?氧气呢?同理,呼吸作用的产物(二氧化碳、水)又通过何种途径层层排除体外?(问题设置目的:给必修一细胞水平的认识与必修三个体水平的认识进行搭桥链接,让学生顺利从必修一过渡到必修三,同时把宏观知识与微观的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

1.2 课堂小结

   在本章第二节总结稳定的重要意义时,通过反应式更能直观的理解,为什么内环境需要维持稳态,为什么温度、PH值需要相对稳定的范围,这与反应式中酶的活性有极大的关联,同时,葡萄糖的含量达不到相应的指标或者超越相应的范围,化学反应就会受到影响,接着学生对照教材的描述,就能很快的明白,为什么说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利用化学反应式作为本章教学的主线,教学时也达到了首尾呼应的作用,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清晰的呈现给了学生,教学主线明确。

2 处理好初、高中教材知识之间的衔接

      学习内环境稳态,往往离不开复习初中知识里人体内的各大系统,因初中知识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高中教材不再赘述,而往往只是一笔带过(如:在问题讨论时,题目往往提到,请您结合初中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等),但因学生时隔了两年(初中八年级结束教学,高二重新开设生物课),多数知识已经遗忘,很有必要先带学生复习初中的相关知识,那么该如何使用初中课本为高中教学服务(这是以前写的教学体会)呢?让学生带初中教材这是一个最佳的办法,因为知识的再现会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缩短复习初中知识的时间,让教学顺利衔接到高中知识,这比高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补充自己认为合理的图更为有效一些,毕竟多数高中教师也可能不太熟悉初中教材。如果学生不容易找到初中的教材,教师还可以通过这两个途径来补充完善,第一,把要用到的初中教材的图投影到屏幕中,授课时,作为信息加以补充,让学生一目了然。第二,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把更美的图片呈现给学生,当然最好以初中教材的内容为参考,避免有过多的陌生知识,不利于知识的有效衔接。

3 初步建立“稳态”这一必修三最核心的概念

     之所以说初步建立,那是因为要让学生更深刻的去理解稳态的概念,往往离不开下一章书的内容,只有把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分析清楚后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但是既然在本章给出了稳态的概念,就需要有一个相对合适的教学策略,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对于必修一来说,最常用的教学观点就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当然我最常用的类比模型还有“水池模型”(分析问题时都要学会一分为二,考虑进水管与出水管的差值来决定水池的水量,这一模型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混合计算时很方便),必修三既然提到稳态,我也给学生类比了另外一个模型,那就是指“天平模型”(天平的左边还是右边出现偏差,都需要通过调节,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这个模型可以类比为反馈调节的知识),当内环境某种物质含量很低时,通过调节让该物质含量升高,当内环境某种物质含量过高时,再通过调节让该物质含量下降,让学生明白“过犹不及”的思想,其实就是必修三模块最关键的教学思想,学生心中一旦初步建立起了这一模型,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分析如何调节的问题,第二章的教学内容也就顺其自然的衔接起来了。

4 知识理解上的难点

4.1 HPO42缓冲机制问题

   比如教材的“资料分析”后的讨论,提到了HCO3HPO42的作用,学生多数是明白起到缓冲作用,但如何缓冲,多数就不明白其中的原理,有些是明白HCO3的缓冲原理(按照学生现有的知识,教师通过分析后就能理解),但不明白HPO42的缓冲原理,完成本章后,在本章单元检测时,检测试卷中有题目问到血浆中哪些成分具有缓冲的作用时,多数同学只回答HCO3而基本遗忘了HPO42,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不懂HPO42其中的缓冲原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教材的实验“生物维持PH稳态的机制”也不了解,虽然明白是缓冲对起作用,但是更不明白Na2HPO4KH2PO4作为缓冲液的机理是什么?其实已经涉及到共轭酸碱对的缓冲原理了。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后记 - 永恒的追求 - 蒙庚阳的生物教学后记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后记 - 永恒的追求 - 蒙庚阳的生物教学后记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后记 - 永恒的追求 - 蒙庚阳的生物教学后记

2 CO2从细胞内排到体外需要通过几层膜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在各种练习与试卷检测中都常常提到,结果也是糊里糊涂的,对于这些知识感觉有忽悠学生的因素,对于氧气的问题,因为学生容易明白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知识,因此,理解起来没有太大困难,但是对于CO2的运输问题还存在一些困惑,这得需要以下知识作为参考:

血液中CO2 以溶解和化学结合的两种形式运输。化学结合的CO2主要是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表5-5示血液中各种形式CO2的含量(ml/100ml 血液)、运输量(%)和释出量(%)。溶解的CO2约占总运输量的5%,结合的占95%(碳酸氢盐形式的占88%,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占7%)。

从组织扩散入血CO2首先溶解于血浆,一小部分溶解的CO2缓慢地和水结合生成碳酸,碳酸又解离成碳酸氢根和氢离子,H+被血浆缓冲系统缓冲,pH无明显变化。溶解的CO2也与血浆蛋白的游离氨基反应,生成打官司基甲酸血浆蛋白,但形成的量极少,而且动静脉中的含量相同,表明它对CO2的运输不起作用。

在血浆中溶解的CO2绝大部分扩散进入红细胞内,在红细胞内主要以下述结合形式存在: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后记 - 永恒的追求 - 蒙庚阳的生物教学后记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教学后记 - 永恒的追求 - 蒙庚阳的生物教学后记

 



 

  评论这张
 
阅读(775)| 评论(5)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