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在新课程没有实施的三年前,学校就开始组织教师们学习新教材的有关理论知识(四册书)了,学习中要求小组讨论、写学习体会等等,还作为继续教育的学分计入自己的个人档案。看来为了让教师们更好的适应今后的新教法,从上级到下级实实在在的花了不少功夫啊,当时大家教师们的学习的激情很高昂,老教师们也很真切的希望改变老教材那探讨问题少、纯理论太多以及与生活联系不是很紧密的缺点,所以老师们无形的把希望寄托在了新教材上,看看新教材究竟如何精心渗透生活知识,如何巧妙设计讨论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让学在课堂上真正找回自己的主体地位等一系列问题。
我省是最后一批实施新课改的省份了,我今天才算是正真的接触新教材,之所以算是正式,因为自己在课堂上体验了新教材的第一节课(从生物圈到细胞)。是呀,课堂才是真正能体现课改理念的主要场所,以前所有的理论学习仅仅只是一种铺垫,实际的理念其实还体现在课堂里师生的一举一动的细节上来。由于刚刚开始,自己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理念吧,因为很多新课程理念在我的第一节课堂里并没有得到体现,或许是上老教材多年,有了一些不良的惯性了吧,总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很好体现,比如很多讨论的问题,学生无法讨论,这些知识与初中教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生物学科并没有作为中考科目,很多学校是敷衍了事呀。加之学生事隔两年(初三与高一)没学生物了,学生知识的遗忘率很高,学生也就无法讨论,但是老师讲解了以后,学生似乎也隐隐约约的有一些印象。本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讨论问题,现在确变成了学生很难回答的问题,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兴趣。虽然说每一个课时的所有问题不一定全部都让学生弄得清清楚楚,但如果很多问题学生都无法与初中教材进行联系,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今后的学习?所以我在课堂上就当场布置,要求全班同学重新去找回自己七八年级的生物课本(共四册)。学生说:“书都没了,去哪里找呢?”呵呵,我可爱的学生呀..............回答的问题“老实”也很幼稚。学生就反驳说“邹承鲁院士对我们高中生说要说老实话的”...........看来我们的学生能“学以致用”,不错!这也是新教材的功劳啊。我说:“邹承鲁院士同样教我们高中生要办老实事--没书的同学借书去!我希望同学们也要做一个老实人,下一个星期,老师检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