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谈的3个观点与张老师的观点不太相同,甚至有些是矛盾的,希望张老师与其他教师指正,但我的最终目的是,希望大家通过互动平台把各自不同的想法与建议摆出来,接着相互查找存在的问题,相互借鉴,相互指正,话题讨论才可能更有意思、更有价值,也让高考话题的讨论不仅仅停留在高考试题的科学性与解题思路上,更多的应该从高考试题与平时教学这两者来共同分析,因此,我很支持张老师发起这样的话题,也希望您多到平台来指导。
1.图表是否真的有降低趋势?
以新课标全国理综Ⅱ卷来说,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统计每一年试题所涉及到的图表类,从2010年至2015年,每套试题的图表数量变化依次是“2—3—5—1—5—2”,那么,对于全国新课标Ⅰ卷来说又如何呢?我自己又重新统计如下,也是从2010年至2015年分析,每套试卷图表数量的变化依次是“4—2—5—3(或者是6,因为这里有一个选择题有4幅图片)—3—1”。从这些数据看,能看出有下降趋势吗?假若看短期的,可能会有,假若从长期角度看,就没有,仅仅看全国新课标Ⅰ卷能不能算是规律或者趋势呢?这套试卷能有具有普遍性吗?还是特殊性?假若没有规律,也就不能作为今后(2016年)备考的参考指标,否者就是误导!但是我们通过6年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一些共性,第一,每年的试题都有图表(似乎是废话),第二,每年每套试题的图表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少则1个图表,多则5个。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这6年来,无论是全国Ⅰ卷还是Ⅱ卷,每套试题在6年的时间里,所用的图表类都一共18个图表,算是一个巧合吧?当然在2012年新课标只有一套,没有全国Ⅰ、Ⅱ卷之分。(以上是我自己的统计不一定准确,仅供大家参考。)
2 .图表考查与语文教学、概念教学有必然联系吗?
假若没有规律,那么从这些所谓的规律中衍生各种理论猜测就站不住脚了。第一,考查图表的多少与所谓国家加大语文教学力度没有多大关系。生物学是自然科学,是以实验作为基础的,无论是实验的真实过程还是对考生实验的考查,往往要以图表数据作为支撑的(图表的优越性这里不赘述),这是文理科的区别点之一,而且生物学的各种生理知识往往需要示意图作为学习基础,假想,学生学习人体生理学时,教材没有任何一幅图片(或示意图),结果将会如何?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概念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这些模型都离不开相应的图表。第二,考不考查图表与概念教学没有多大关系。什么是概念教学?概念教学如何实施?生物学的概念教学假若没有任何图表的支撑,结果又如何?提出概念教学,尝试概念教学,就是要降低图表分析吗?我想是不是我们对概念教学有认识上的误区?第三,每年试卷图表数量的变化与所考查的内容有关。这一点楼上很多教师都提到了,其实,用不用图表只是一种表象,能不能达到《考试说明》所要求的能力才是本质,不能因为表象而迷惑自己。
3.分析一套试题的备考启示,究竟价值有多大?
对于备考启示而言,自己每年也学着看一些高考分析的文章,其实,都是大同小异,区别不会很大,这也是体现了高考“稳”的特点,变的内容不多,新的启示也很少,而且有些文章所谓的“新启示”可能就是误导,是不是误导还有看今后今年试题的变化来分析,不过没有关系,文章都仅仅只是参考,教师会根据实际取舍的。关于共性部分,大家心里都很明白的,比如,复习时要“回归教材、抓住基础”,但是该如何回归教材,就是个问题,有些教师操作也很简单,效果可能不错,直接按照教材原话“挖空”让学生来填文字,为了应式,可以理解,但对于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方法,就得需要反思,这样的教学策略对所有学生都真的适合吗?还是仅仅适合部分同学,对于部分优秀的学生是不是有些问题?作为选拔式考试,命题时,还是要考虑区分度与难度的,能力需要培养,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不是几道题就能培养的,不能因为高考复习而违背教育规律!近两年来,全国理综卷试题(尤其是Ⅱ卷)总体试题难度有所降低,这是好事,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不应该过难,一方面体现高考的多元化(即使统一命题,有可能也是多套试题),符合目前我国教育客观存在的教育差异,另一方面,至少可以让我们的生物教师不会因为过多担忧成绩而束缚了平时生物教学应该培养的生物科学素养。总体的命题导向是好的,让大家明白平时不要总是练习些高难度的试题,应该回归基础,这也逐渐成为教师们备考的共识。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评论